我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,但木材直接接触潮湿的地面易腐朽。于是古人想出了绝妙的办法——在柱子底下垫一块石头,这就是柱础石,也叫柱顶石、磉盘。看似简单的一垫,里面可大有学问。
柱础石基本的作用是承重。它将来自上方梁架、屋顶的巨大压力,通过立柱稳稳地传递到地基。石头材质坚硬,远比泥土更能承受集中荷载,从而避免了柱子下沉。
同时,它也是不错的防潮层。石材隔绝了土壤中的水分,防止湿气侵蚀柱脚,大大延长了木柱的使用寿命。南方潮湿地区,柱础石往往做得更高更大,这并非偶然,而是因地制宜的智慧。
不仅如此,柱础石还增加了柱子的稳定性。它扩大了柱子与基础的接触面,如同给柱子穿上了“大鞋”,使其站得更稳。在一 定程度上,这种“石墩子”对抵抗水平推力,比如风力、甚至轻微地震,也起到了积极作用。可以说,柱础石是古建筑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